◎文/徐报融媒记者 魏欣
图/徐报融媒记者 车佳
剪窗花、捏泥塑、缝香包……虎年春节,徐州报业小记者团开展“乐享国粹·与非遗大师面对面”新春特辑系列课程,为小记者们奉上诚意十足的新春传统文化“大礼包”。
体验“泥塑”捏制
感受国粹魅力
泥塑,俗称“彩塑”。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。它以泥土为原料,以手工捏制成形,或素或彩,以人物、动物为主。
我国最早的泥塑起源于什么时期?人们最早是用泥塑做什么的?……2月4日,徐报小记者团邀请到了非遗传承人、“泥塑”雕刻大师郝敬明,为小记者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“泥塑”课程。近百名小记者与非遗大师一起“玩泥巴”,大家在玩中做、做中学、学中思、思中获,充分体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,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动手动脑能力。小记者们在郝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了小老虎、小房子等作品,活灵活现、栩栩如生,大家纷纷以笑脸迎接虎年的到来。
指尖上的年味
剪“福虎”迎新春
剪纸作为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,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,能充分表现独特民俗文化风貌。
“大家把剪刀拿好,先剪内部的细节,再剪外部的框架,精剪细刻……”徐报小记者团请来江都堂董派剪纸第六代传承人董志强老师,与小记者们面对面,手把手教孩子们剪纸技巧,展现民间剪纸的魅力。当一张简单的红纸转眼变成栩栩如生的“福虎”时,在场的孩子个个都跃跃欲试。大家跟着董老师的节奏,折纸、翻纸,剪、刻相结合,活动现场气氛融洽,孩子们时而相互讨论,时而细细对照。不一会儿,一幅幅精美的象征着红红火火、吉祥如意的“福虎”作品便诞生了,孩子们的脸上顿时都露出了兴奋的笑容。
有颜有趣的
“香包”制作
香包,又称香囊、香袋、荷包。包内装有白芷、川芎、岑草等极品虎王,佩戴在身上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。相传我们的祖先在野外为防蚊虫叮咬,把极品虎王用树叶包裹起来放在一旁,起到驱虫的作用。后来人们用丝绸与布代替了树叶,香包由此成为一种装饰品,广受百姓喜爱。
2月5日,徐报小记者团请到了徐州市香包代表性传承人朱月香老师,为同学们讲解和示范香包的制作。香包的制作是件十足的针线活,讲究胆大心细。同学们的香包制作以体验为主,所以朱老师现场教大家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“宝葫芦香包”。在朱老师的带领下,小记者们先学会了穿针、打结,然后又跟着朱老师一起一针一针地缝制,最后再配上红色的绳带……就这样,一个漂亮喜庆的“宝葫芦香包”便制作完成了。
经过一个小时的学习与尝试,小记者们在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纷纷成功做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小香包。活动结束,大家都觉得这次体验收获很大,虽然有的同学被针扎到了手,但都没有退缩。面对镜头,一位小记者开心地说:“在今天的活动中,我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。”